摘要:本文以哲学三问为逻辑,借助Stellarium天文模拟软件,从“月离于毕”天象入手,发明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的隐秘诗情。
Abstract: By asking the classic questions of WHO, WHERE FROM ,WHERE ABOUT, with planetarium software Stellarium to simulate the moon and stellar movement in history,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Xiaoya - Gradual Rock is developed.
2024.10.21:今天过生日,巧好听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的讲座,对先秦考古发现的诸多玉猪龙的提出了新的解读:奎宿之象,并提及闻一多“案: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认为“有豕白蹢”和“月离于毕”乃文意相偶之言,皆言天象,指出此豕即“天豕”,奎宿也。吾深以为然,奎宿乃西宫白虎第一宿,对应东方青龙第一宿角宿,有两仪之象也,玉猪龙之谓或来自青龙和奎之合体,乃言西方白虎也有青龙之象:青龙乃生生之龙,玉猪龙白虎乃收杀之龙。以此重解此两句诗文,“有豕白蹢”有两重意象,“有豕”可解读为右取豕地,天官书“奎、婁、胃,徐州”,征伐淮夷也,此乃宣王初年宣王召穆公等数伐淮夷之一,此诗更似召穆公或其它卿士之诗,绝非宣王年轻气盛之象。“有豕”还可解读为祭奎宿,即奎宿中天之象,杀伐之主,以Stellarium模拟大概在儒略历十二月十日左右,此时毕宿在日落之时已在东天。如果是征伐之義,“白蹢”或指伯蹢,被征伐之方伯其名也,不过最可能的意義是还是周人履行祭仪,蹢者,啇之止也,啇乃盟誓于太祖之象,先秦时出征皆告祖誓祖,蹢即屡行其誓言也,跟“烝涉波矣”刚好对应,烝者冬烝也,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奎宿在东壁和婁之间,所以“有豕”的时间是夏历十一月到十二月之间的十数天,正好是冬至冬烝之时。总之,最贴切星象和文意的解释如下:奎宿煞星当空,周师伐徐在途,杀猪而作誓/啇,行冬烝之祭告祖以保佑能涉波水,涉波水者,济也,既是实情,也是成功之喻。“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就简单多了,月离于毕点出了此年特有的星象,兼以“有豕”之星象,大概率能确定此年的年份,精通历算天文的可以尝试计算一下,多少年会发生一次这样的天象,再考察周人伐淮夷的年份,应该能精确得出本诗所描绘的是哪一年。天官书“畢曰罕車,為邊兵,主弋獵”,此时毕宿在东初生,月乃在天之祖,离卦乃“明兩”之象,乃旧主亡,新主立之象,“月离于毕”其象甚明:东征之师其主将亡。纵览有豕月离二句,上言主将誓师,下言周祖不祐,主将欲亡,你看波水滂沱,何能济之!乃诗者预后自身不良也,很可能就是召穆公的绝唱。
小雅 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此句奇幻,似乎比兴天文于水象,是诗经里少有的意境宏大悠远,而至今具体意象模糊不清的诗句。文理臻至之大家竺可桢曾有文“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论述此事,博引古今中外,论述了东西方都有毕宿关联雨水的历史记述,更有“按毕之赤经现时为4时23分 ,故小雪月望在毕 ,6000余年前 ,处暑月望在毕矣”,不知何以得出6000年前的月相。感谢开源软件Stellarium的出现,令这一古今天文现象可以在电脑得到验证。
上古中古时代,天文是法统的重要基础之一,尧典第一道政令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大概意思就是派羲,和二氏兄弟四人奔赴东南西北四地,确定冬夏至日和春分(仲春)秋分(仲秋),观日月星辰而定日366天一年,定四季和闰月,最后以历法来“允厘百工”, 就是规制百业,自此人民安居乐业。这四个人的职责在后世被称为太史或者天官,至汉代太史司马迁就是天官的大老板。
时至汉太史司马迁, 其史记中天官书已经变成了天文占卜的记录,这也是古代天文的另一个侧面:上天主宰一切,天象就是上天施法地上人间的征兆,所谓的“天人感应”,天文不仅仅是斗转星移带来的节气的规律,也是人间之事的征兆,观天文就是察天命的方法和手段。太史公留下的这一段关于先秦著名太史的记录非常宝贵,也很有趣:“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殷周之前,太史近似天文学者,历法物候为重。殷商有周,则巫史并举,成为王权之密学。到了战国,天官们流落民间,鬻卜为生而几近于巫,成为后世星象占卜的鼻祖。至司马迁时代,天官依旧如巫,但占星蓍龟已然成了太史庞杂责任里的偏门了。天官书的结语“ 在天成象,有同影响。观文察变,其来自往。天官既书,太史攸掌。云物必记,星辰可仰。盈缩匪应验无爽。至哉玄监,云谁欲”-我有汉太史其监云物星辰,跟天上人间之变迁无不应验,谁还能比得上我呢?
上古中古观天之法,细节已不可知,大框架还是有的:
- 于日始落之时观天得象。也有部分天象于黎明观测。默认天象是落日之后。
- 观天的地点对天象有影响,自古天官都是在王畿建台观天,今天在北京东二环的观象台依然矗立。大雅 灵台讲的也是建台观天的事儿,在西安还有个大土台遗迹。从王政来看,灵台还是天子上通天帝的地方,通天而王,成为天子,得天命而剪商,这就是文王的法统正朔。
- 西周二十八宿已经初具,诗经里已经出现诸多星座的名字。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个宿舍,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绕天球一圈依次“行走,住宿”的二十八个宿舍,相当于天球的二十八个经线,来标定行星,日月以及流星彗星等非恒星轨迹的大略经度,具体的星宿则成为粗略的坐标。地球赤道形成的赤经是天球的纬线基准。因地球公转,不同的时节,在天空中出现的星宿不同。周语伶州鸠有“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就是先秦观星定日的例子,也是其对天命的解读。
- 关注星座初次升上地平线以及在南天最高点的日子,成为先民测量时令的精准坐标。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称为东方苍龙,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观星定日,苍龙初升的日子,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大概率就是指这个现象。著名的“七月流火” 指这个星座的大火星下落地平线而称之“流火”,禹贡里的“火正”羲叔就是观测这颗星在南方的最高点以定夏至,所谓“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鄘风 定之方中的定星指室宿,当深秋其升至天空最高点,就是营建清庙,家室和城桓的时节。古人讲行事以时就是这个意思,耕作,营建,祭祀,战争,诸多要事需要观天定时,因时行事。
- 天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观测日,月,五行,流星彗星等非恒星的运行和异动,尤其是日之异象,月的朔望和岁星的盈缩。
- 在天象记录里,不做特别说明的话,提到“月”字就是望月。所以“月离于毕”当是望月,农历十五。朔望就是初一和十五,是一个月中最重要的两天。
- 月球绕地一“月”的轨道是白道,跟赤道和黄道都有角度。月球会依次“住”在固定的星宿绕天球一周。
- 如果仅观测望月的天象,月球绕行白道一周,依次行经二十八宿需要一年的时间,于秋冬之交经过毕宿。后文有详细分析。
现在就看看Stellarium里模拟今年的“月离于毕”吧。两张图是连续两天日落西山后的天象,除了月亮跟毕宿(金牛座的三角和其右的连线组成一个平放的弹弓形状,在古时这就是“毕”,是挥动捕鸟的工具。右侧是长手柄,三角是网。小雅 大东有“有救天毕,载施之行”, 比毕宿为大叉子,是祭祀中用来载施胙肉等祭品的工具)相对位置变化,还要注意每张图的日期,月龄和方位。如果把两张图的月亮位置合成于一张图并连线,就是月亮的白道。
有几点规律
- 毕宿在白道之上,月亮绕地一周历时29天,必然会在天球图上略过毕宿一次。仅观测望月的月相,望月一年会略过毕宿一次。以下皆以望月论。
- 以大致落日的观测时间和郑州(选择郑州的原因见后)为观测地点,毕宿只在儒略历11月中后期到次年4月份(四月份观测时间已推迟到19:30)之前可见,其余月份隐藏在地平线下。
- 只有11月“月离于毕”是望月,其后月球宿于毕的时候,月龄逐渐减小到次年4月的4日月龄,就是新月。以古人记月的法则,“月离于毕”只能发生在儒略历11月。2021.4.15的图就是2020-2021周期最后一次看到月球行经毕宿的样子了,是新月。5月至10月,毕宿一直隐没在地平线下。
周易有“离”之卦,“离为火”,此卦象上离下离,也就是上火下火。象辞有“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很显然,“离”字本意指太阳或太阴两次升起而照耀天下。下离是过去之火,上离是将来之火,周易不仅仅是“象”,也是“象”之变化。旧时解“离”为丽,为明,并不全面。解为“附丽”则大谬。先秦典籍的文字,除了研究造字六书和甲骨金文大篆,当以其它先秦典籍的文字互为参详发明。最不可取的是因文本而造新意。先秦之后生活方式,环境,思维和语言历汉,唐,宋,民国数次巨变,以今情逆先秦文本和造字,发明之毫厘谬误,解意可有千里之别。
理解了“离”卦,“月离于毕”之于周人,就是指满月经过毕宿的两天,望月两明于毕宿,是指其时,其象及其过程的全部意义,一年只有一次,对应今年就是2020.11.29到2020.11.30两天的天象。对应于物候节气,就是小雪之后。检测了过去一百年里数十次的“月离于毕”的现象,莫不如此。
以Stellarium模拟西周中期901B.C.(见文末注释)和两周之交771B.C.的“月离于毕”,跟今日之星象几乎无异,不过时间提前了一个月。-901B.C.发生于10.21-22,771B.C.发生于10.24-26。以Stellarium进一步模拟,毕宿左下角的毕宿五,也就是金牛座α星,全天第14亮星当年第一次升于地平线之上,于901B.C.是10.17,到了1A.D.第一次出现是10.20,到了2000年则是11.16。以西周时期多个年份核验,“月离于毕”果然都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的时期,比现代提前了近一个月球月,基本都在霜降和立冬之间的季秋时节。
天官书有“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此象暗合诗意,有东征劳人之比,望月怀人之兴了。秋冬本就是先秦征伐的法定季节,后世之鸿雁沙场,都是秋景征人在不同时代的意象,本诗则开创了望月征人的传世意象,“长安一片月”,“明月出天山”,“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些明月征人之诗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璀璨的一部分,也启发了望月怀人这个于中国人而言的永恒主题。
渐渐之石之一章二章,看似平直简朴,实则意味悠长。首章此“石”仰止其高,第二章此“石”已卒,看不见了。征人言迈之情以此石于作者眼中之变幻而折射;次句山川之悠远,以征人之劳和山川之隐没跟首句形成排比,令征人之愁苦随着步伐,随着景色变幻而其转其茹,其渊其塞,其周人欤?
一章二章的时间景物渐进的写作手法,在诸多的国风,雅诗中采用,历来诗论都少有言明此重要特点,以致对全诗的解读停留在静止和浅显的层面。诗人反复吟咏的“渐渐”二字,是周易一卦“渐”:“女归吉,利贞”,征人言归,直击诗心。象辞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诗人时时远望高山,彼有“渐渐之石”,却无此“渐渐之木”,时事不淑,征人无归,“我心伤悲”兮。“渐渐”二字,在诗人无异于“我归,我归”的呢喃,其高其卒而“无木”大概也暗示了归情之无望。
“不遑朝矣”之“朝”点明了诗人之身份乃卿士大夫,因东征而不能再早朝天子。“不遑出矣”之“出”,则点名了离家之情。此“出”还可能有地理之情,后文将有论述。此卿上观高山之石,远望东方地平线上的“月离于毕”,心寄山川悠远,征于周道,初读此诗就让我想起了小雅 车舝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二诗都是寄低沉哀伤之情而意至高远罔极,“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章的意象历来争议颇大,两句四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如五色炫目而无法互相发明解意。“有豕白蹢”跟周易“逅”卦有一丝联系。逅:“女壮,勿用取女”。象辞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爻辞曰:“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先秦两汉文本里有“蹢”字11处,主要以“蹢躅”出现,大概率就是绑其双足如脚镣,有“蹢躅焉,踟躕焉”,“蹢躅其足而歌其上”。初六“羸豕孚蹢躅”很明显就是瘦猪孚于脚镣,对应着战事初启,羁旅劳人困顿的意象,和于诗意。“孚”字当解为抓住,降服,查其甲骨文金文就能看出。“蹢”为缚其足,那么“有豕白蹢”当怎么解读呢?是如通解:有个白蹄猪?“白”字在先秦很特别,金文中“伯”都刻为“白”,赋予了白字在先秦语义里更丰富而不同今日的运用,大概率白色是引申义或同音通假,而不是本意。“蹢”的本字“啇”解释为“树根,多”。查其金文(如图),不就是求告于天么?顶上一横为天,中间为巫祝举牺牲过顶,口旁意味着求告,这是商周贵族的大事儿啊:或祀或戎。联系后句“烝涉波矣”,以烝告天,以涉巨川,以成王命,跟“祖道”意类而同构,即告于宗庙而领命出使/征。这一句大概就是有君子(伯)享天烝猪,求平安渡川,烝涉也。诗人有意用“蹢”而非“啇”字,大概是希望“有豕白蹢”会带来周易逅卦的九二爻辞的意象-伯足被缚。“涉”,济也,是用命成事的直白暗示,表达了诗家受命为将,在忐忑中希望成命的心情。双重或者多重意象的句子,在诗经俯拾皆是。
君子(伯)烝猪以享天,当备一说。即使以通解“白蹄猪”释读也不改其大意:烝白蹄猪祭天,求平安济川。
禹貢有“滎波旣豬”。周禮·夏官有“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 “波”为波水也,据水经注,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南流入滍水(今沙河如图),以下滍、波通称。位列禹贡,大河无疑,其潴其浸,其泛滥之势也。“烝涉波矣”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大军被阻于波水,烝以求涉。次句的“俾滂沱兮”就顺理成章了:我领命东征,涉波水前享天以豕,告涉告济。此时“月离于毕”,天象(老天)让它滂沱汹涌乃暗怨老天:“我的猪白吃了?”。也可通假解为“彼滂沱兮”,诗人做仰天(烝也)俯地(临彼水)绝望之状-又是双重意象?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竺可桢有“周朝的气候, 虽然最初温暖, 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 有两次结冰, 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 二个世纪, 到了春秋时期又和暖了。左传往往提到, 山东鲁国过冬, 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590和545年时尤其如此。此外, 象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 在左传和诗经中常常提到”。虽然西周春秋气候的变化不是确论,其时黄河流域“摽有梅”,也“绿竹猗猗”,在淮济间的波水,其时十月底霜降和立冬的物候也许就相当于今日之秋分寒露,也就是说“月离于毕”之时,正是一年中百川汤汤灌河的季节。
查先秦两汉典籍中连绵字“滂沱”有16处,大部分都是引用此诗“俾滂沱兮”,乃大河奔流之状,其次形容流泪,酒肉覆地,无一处以“滂沱”言雨。陈风 泽陂有“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至史记,汉书引用本诗,始解为大雨。汉书也有”成有平年,後遂滂沱“,形容大河泛滥。如果以”滂沱“流泪之意来解,我们就有了第三个意象:仰天,天象令人痛哭。
回顾“月离于毕,俾滂沱兮”的三个意象,最本真的意象就是仰天而后痛哭,此“滂沱”为痛哭之意;其次我更倾向是仰天俯地,”滂沱“指波水,乃对令秋水滂沱的天时天命的的绝望之情,即对上帝老天的绝望;其三就是仰天观象,天回以暴雨,“滂沱”取今日之意形容大雨,不过这个解释跟明朗的夜空相左。诗人到底表达的是哪一个意象?还是这些多重意象在他写诗的时候早已酝酿交织于心?
“月离于毕”,点出其时,“烝涉波矣”,点出其地其事。古人生活中的时空之悠远,今人望断。今天勉强可以类比的大概只有旅行,尤其是接地气的旅行:多日的徒步,骑车,登山…。旅行中的时空风物流转,多多少少让人能触摸到一点时间,空间这两个虚拟的概念,其悠其远,以品味这两个人类所有价值的根基,以抱怀时空横亘悠远之情。
此诗三章,构建于征途的时空流转,终于波水滂沱。
不妨大胆试想此诗,兵事初起,于丰镐大庙其告命授兵作师。周,召的“檀車煌煌”,“我来自东”的豳人,祈父,家父,师尹,方叔,南仲,吉甫的族人“以作六師”。六师沿渭水,夹于梁山,终南之间浩浩荡荡而东征,其一人仰“渐渐之石,维其高矣”。过华山巨岩之阴后率河水之阴,穿行于函谷桃林,继续行进于中条和终南余脉间的黄土之上,其人遥望“渐渐之石,维其卒矣”。东行啊东行,“周原膴膴”,巨川夹于高山的故乡,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山川悠远,曷其没矣?”。其风物“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空气里充满陌生和敌意,征人则“不遑出矣”,终于离开家,远离了丰镐,远离了东都,远离了膴膴的山川谷地,离开了熟悉的一切,来到这陌生平原,正东有低垂的“月离于毕”,眼前是滂沱之水。此“渐渐之石”何也?此“山川悠远”何也?“此何人哉!”
诗经今日基本被史学界当做信史,而文学之诗经一直都深陷于各个年代衍生的多重意象里。以今日之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一切现代科学,文学的诗经当迎来一个发明时期,发明更加真实的周人生活和诗情。此诗还有一个小问号,“烝涉波矣”和“彼泽之陂”中“波”和“陂”的正字相同,会不会指的是同一个地域,一个指水,一个指邑?
诗经也实,其情也信。以哲学三问来考察诗经,尤其是雅诗,常常能发明一些隐情,“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往哪里去?”, 这也是本文的逻辑。
注:Stellarium(0.20.3)的精度在其用户手册有Accuracy一节专门说明,回溯和预演的年份设置可以是±100,000年。恒星,行星和月亮位置位置的计算依据VSOP87,在2000B.C.-6000A.D.的精度是1arc-second。月球的轨道计算以NASA的JPL DE200数据校正后,精度可达4000B.C-8000A.D.。Stellarium没有计入公元零年,所以输入年份-900,实际上是-901B.C.,软件设定年份-1,实际对应2B.C.。总之,根据软件作者,这个软件对有史以来的天象模拟有充分的精度保证。唯一要注意的是日食和月食的模拟,软件作者甚至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是保证纬度的计算没问题,而经度的正确性得问老天。还有一款天文软件Skysafari,据说精度旗鼓相当甚至更好。有此款软件的同仁可以也模拟验证一下。天球上恒星的位置并不恒定,大致来说,越亮的恒星,离地球越近,在天球上漂移的速度可能越快,且其相对地球移动的方向并不一致,所以天象一直在变化的。地球自转轴也有周期性扰动。这些因素,造成了古人所见的星空可能不同于今天的星空,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人的北极星跟今天的北极星不是同一颗星。Stellarium将这些因素都做了近似的计算处理,综合所有情况,得出了模拟精度的结论。综上所述,Stellarium所能得到的数据验证我认为最多能根据我国古籍,验证到到春秋以后,且数据点和精确度有限,所以其声称的-2000BC精度应该有一个大问号的,针对公元前的星象只能作一个粗略的模拟,甚至有比较大的误差。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One thought on ““月离于毕,百川滂沱”-“小雅 渐渐之石”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