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 一切都松弛下来,思绪也是。有如11年的寒冬,再也看不到一点痕迹。于是写下这题目,给自己一个小mark, 等一切继续发酵,也许是完全分解之后, 如果还残留一些,我会把它们都一一摆开,逐个检视。
话说过了看景的年龄,出游之乐彼减此增,现在的兴趣完全在人文了(海边吃喝晒太阳之乐还在),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上的奇人异事。如果能探挖出一些野史,更是大乐。比如去延安,看红军历史产生一个大问号:喂猫红军吴起镇宣布长征结束后,围着延安兜了一年的圈子而不入?陕北除了榆林延安二军事重镇,基本都是荒芜一片的地方。枣园观主席照片,入延城前长发瘦消如摇滚青年呐喊,入城后如金二白胖慈祥微笑。有个关键时间点跟红军入城时间对照,12.12双12事变,即西安事变,紧随其后红军入城。我的判断是张杨围剿红军,虽然西安事变前已秘密停火结盟,但蒋总并不知晓。西安事变后最后的面皮被撕破,张杨与红军和解公开化,延安是张杨送给红军的见面礼。难怪蒋总要关张一辈子,杀杨虎城,大家都明白此举乃放虎归山,一举消灭红军的机会永远丧失了,不仅如此蒋总也身死他乡。这里俺也钦佩一下蒋总,竟然有容人的雅量,让张学良安享晚年。别管我这发现的野史是真是假,一乐也。
东地是人类四大文明中的两大起源地,欧亚非交汇之所,三大单神教的起源地,从古至今文化种族交汇冲突最丰富最频繁的地区,只可惜天朝的中等教育以我为尊,在俺过去的印象里东地不是沙漠也是荒凉之地,中媒西媒也经年塑造了那里沙漠不打粮食,只生长恐怖主义的印象。去那里起初只是俺环游地中海的不得不完成的一部分功课。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之旅,带给俺初步的穆斯林印象(俺成长的城市也有个千年的回坊,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进回坊的时候不可说pig,也别要酒喝,回民会打人的,纯纯的回民打人印象),也令东地之旅变得可行,那里应该是好客地。
出门在外, 衣食住行为先。住好了,吃好了, 才有心情瞎逛游,跟本地人扯淡。
一路住地乏善可陈,在土耳其有couchsurfing, CF友推荐的旅馆, 自己下飞机后瞎找的。去贝鲁特不得不预定-入关的必要条件,booking上选最便宜的就是了。到约旦初夜也是CF,感觉很不好。随后的住处是临时找的和路遇游客推荐的。耶路撒冷也是下车找的,最后证明没有听从路友推荐和网上搜索,这个选择无比正确, 当然俺是在沿途了解了耶城大背景的情况下选择的东城区,城门外的住宿范围。去Jaffa/Tel Aviv的店是网上搜的,booking上选最便宜的。西方世界,得预先做点功课,因为不是旺季,所以也是直撞门口,没有预定。
CF的存在, 令旅行变得有些不同,你可以跟一些真正的本地人, 毫无利益关系的人交谈, 了解当地的衣食住行,普通人的想法,一些本地人的去处,一些别人未曾到过的地点,而不仅仅是贪点住宿的小便宜。更重要的是,你跟host以及该旅行地建立了长久的联系,某几个电邮, FB,微博,笑脸,某个生活街区某公交线路永久的成为该旅游地共同的记忆。
住廉价宿舍式旅店,对于独行者也是个好选择。随时随地结识新朋友,排遣独行的寂寞,增长见闻,尤其是跟常住客了解当地的好吃好玩。当然shit happens。我通常回到旅馆就呆在起居室里,上网,闲聊,听闲聊。在太平盛世地,这里的住客基本都是各国游客,party animal;在动荡地,能遇到独立媒体工作者和热血青年-贝鲁特和安曼就是后一种地方。
民以食为天,吃到特色吃到实惠也是行者的重点。可以先从书本再到实践, 也可什么都不了解,直奔大街,看哪儿人多往哪儿吃。如果有本地朋友,那可大大有口福了,在安曼托旅店同胞的福, 吃到美味肉饼,1JD一个,自此不再吃Falafe。最好避免在旅游点附近吃,价格昂贵,比如进Petra大门前打包一个falafe做午餐。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见到人多的饭馆就尝点,尤其在东地吃的差不多是everything in a roll, 赶时间的话可以拿一个卷边走边吃,因为这个毛病,俺在土耳其Tire扎进人堆领了一盒布施的油炸面圈。等饥肠辘辘的时候,就会饥不择食,撞入黑店的陷阱,所以维持肚肠的饱满状态反而让你少花冤枉钱钱,同时心情始终愉悦。
行路可以说是旅行的同义词,不过这里主要指短途的市内行。原计划全面依赖11路和公交,没有完全做到。土耳其做出租1次赶飞机,贝鲁特做3次出租, 2次往返机场,1次迷路。在安曼做了很多次出租。以色列(其实是巴勒斯坦西岸)搭2次出租。公交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由俺的打车频率可以看出这5个国家地区的发达程度。在典型穆斯林旅游国家如约旦和黎巴嫩,搭乘小巴和出租时留意一下司机的面相,中年往上,面容和蔼的是好司机,中年以下,尤其是年轻的司机如果神色焦躁,眼神凶狠的,最好退避三舍,以免遇到纷争和欺骗。
11路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方法。我喜欢漫无目的的在城市中穿行,在乡村游走。能走就坚决不坐车,有时间就坚决不赶路。汽车-自行车-11路, 游览的效果依次递减。把自己当成本地人,沿路踅摸各种美食,观赏各路美女,跟各色人等说“你好”–一定要用本地语,看不看景点,似乎都不重要了。东地的穆斯林对天朝人尤其友善,跟老外搭帮一起行走时,沿路基本上只跟天朝人打招呼。在11路上,时时也能体会一点古意-古人毕竟是在双脚上建立村庄城堡的, 而不是依据公路和飞机的特性。“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曾试图探访隐居于华山大上方的苏道长,路边卖西瓜的带路人说不远。仅仅在峭壁上爬了不到200,米,比尔精疲力竭双腿发抖,带路人仍说“不远,还有2小时”。彼之不远,对比尔来说竟然是不可逾越的距离。这段情节也让我想起了大学爬华山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下山途中,听见身后急促脚步声,正想回头,一道黑影已经超过,发髻是卷曲的,还有两鬓长髯在飘动,聚精细看, 看个鸟毛啊,人影在数秒之内已经几十米外了,青灰色的背影也浓缩于一点。道骨仙风,此生未见二次。行万里路,里里皆有不同啊。无论何时何地,11路是我最好的交通手段。体力是11路的一个挑战,身体好勤锻炼的主越走越high,两条菜腿的典型都市人可能会越走越衰-行前准备又多了一项?
旅游中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好色。好色大致分两种类型,creative和documentary。俺很不幸的沦落为documentary类型,可能是天性缺少创新,也可能是年岁渐长之故,另一个原因是比较懒,不愿为了拍出新奇照片爬高弄低-为一段隐秘的历史遗迹,一途陡峭的trek或是异域的美食倒是不吝体力。自我反复思量,这个原因跟俺的旅游目的也有大关系。当前考察各国的航海史兴趣正浓,延伸一下,了解各地历史和风土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一路上手机拍摄各种说明文字无数。对于自然奇景,也随手记录,用来对比网上靓丽的PS单反照。彼之PS单反奇景,在俺手机上不过尔尔LOL!自手机像素上500万,拍摄工具手机化也是情理之中,出游照片的手机拍摄比例逐年升高。印度游时,因手机电池的局限,手机照比例15%左右。去年新马澳游,几乎100%手机照。本次东地游手机照比例70%。自特拉布宗起,初见伊斯坦布尔的视觉冲击渐渐平淡,手机抬手就照的方便势不可挡,独占俺的拍摄手段直至回京。手机照的好处不仅仅在路途上让你专心于景致和路人,回家后也免除了RAW/PS的的苦差,这真的是苦差事。PS照的确激发了无数浏览者的出游热情,也让无数的出游者苦苦追寻他人的旅游景致而不得-“We both step and do not step in the same rivers. We are and are not”(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Efes的居民Heraclitus这样告诉我们,何况那是他人曾踏入的河流。敞开胸怀,去寻找自己的河流吧(Creative的好色者不要拍砖啊,俺抛个砖头自嘲一下了)。游印度时对于本地人要求被摄的热情有所熟悉,土耳其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人(印度最后一个礼拜基本就对被摄者说no了),还好不算太多。旅途中碰到欲摄人物, 俺都会眼神示意,其后拿照片给被摄之人看。这样至少避免了被摄人在照片中狠狠地/诧异地的瞪着你或者扭头背身的不愉快的样子。只有一次被拒绝-在蓝色清真寺边墙的盥洗池边,人家不希望洗脸洗手洗脚的样子被摄,作罢。
出行四大金刚之衣食住行,衣装没啥特别的, 基本上里外全套廉价速干,再带一套保暖内衣(全程未用)一套轻薄防雨就够了。总之行囊越少越轻,旅途变得越high, 有一种走遍天下我不怕的感觉。内衣自带肥皂日日清洗,外衣基本上不用洗。此行特别衣装是一双跑鞋, 完成了东地3城滨海慢跑后, 留给Jaffa的Hostel做纪念了。

CC BY-NC-SA 4.0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