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诗情释读入手发现疑点,考查先秦文献和现代考古发现,确定诗中“流离”即琉璃,推断“琐”,“尾”极大可能是西周墓葬中的有孔琉璃珠和琉璃管。探讨了旄丘特立于诗经的修辞手法。

Abstract:By exploreing the irrational writing generally interpreted today in the 4th paragraph ,with digging into classic literature and today’s archaeology finding out, Liuli(流离) is confirmed as coloured glaze which was the top gem dedicated for kings in West Zhou dynasty. Suo(琐) and Wei(尾) are reasoned out as small ball and tube of coloured glaze. The outstanding rhetoric of Flag Highland(旄丘) is illustrated as well.

邶风 旄丘之释读,历来不同。分歧主要是闺怨还是以下怨上的”士怨”, “大夫怨”或者”公侯”怨。 第三节之”戎车”则点明了此兵事也, 不可能是闺怨诗。 至于怨者是士族大夫还是公侯, 各家都含糊不清,概论其有求于邶地卫地叔伯,姬周之事也。

求兵于何方,唯一的线索就是邶风本身,“旄丘”和”匪车不东“二句。 遍查左传史记汉书尔雅说文解字等先秦史籍, 并无“旄丘”的地名, 不过这并不能证明邶地之东没有“旄丘”一地, 以“丘”成词是一种普遍的地名构成。 “旄丘”处于邶地之东,可为一说。

私以为“旄丘”可有另一种释读。从字面入手。说文解字注有“旄:牦牛尾也。凡经云干旄、建旄,设旄、右秉白旄,羽旄、齿革干戚羽旄,今字或有误作毛者,古注皆云旄牛尾也。旄牛卽牦牛。牦牛之尾名牦。以牦为幢曰旄,因之呼牦为旄”。 诗干旄, 建旄, 设旄, 立军旗以麾也。史记 周本记曰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周尚白, 白旄以麾。成吉思汗著名的的“九斿白纛”,九根白牦牛尾悬于旗杆的军旗跟武穆白旄有异曲同工之感。

丘,阜也,高地,古时建都住师之地也。金文多见”阜“(金文没有下面的十),师阜不分也,建都和驻师不过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而已,建旄为师或田猎或征伐,平日则为百工民众。结合西周史, 宗周沣镐有军西六师, 殷商故地有殷八师。小臣言速簋铭载:“揸 ! 东夷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 。到了西周晚期则有小克鼎“王命膳夫克舍令遹正成周八师之年”。这时的殷八师已经被称为成周八师移住洛阳了。以此来看, 旄丘的创作年代最大的可能是殷八师住于邶地鄘地卫地的时代了,旄丘则是泛指殷八师的驻地,极可能特指校场。成周六师每师万人,殷八师八万余人应该住于邶地鄘地卫地广大郊野了,或有多个校场旄丘。以此诠释“旄丘”一诗,全诗意义并无多改变:诗人踟蹰于邶地卫地叔伯家室和驻军营丘之间,望丘葛而悲愤言志:何生此葛之节,姬周之血脉者也!此节多日于水火,盼叔伯救兵,何其束手缄口,不立兵建旄。设问式起兴取”见葛而不见旄者也“。

如果按通常观点把”旄丘“视为东方一个周人小邑,全诗则以遥想故地旄邑为起兴,偏离了周人之紧接地气的现实主义精神,改变了起兴于眼前足下的传统,这对西周前期中期的诗人可谓创新一大步。就修辞而言, 起兴设问浑然一体,悲情喷薄壁立,当为诗三百之一绝。

纵观全诗及西周传统,私以为“旄丘”释读为殷八师的驻地更为合理,畅达。

“狐裘蒙戎”, 戎,兵也,对应后句, 应解读为兵车, 大戎, 元戎, 战车也。诗意的解读:时已寒冬,葛节近亡,何其一车不东。本节乃告慰东人之词也。

最精彩的是第四节诗,通常解读“琐”“尾”是诗人自伤,感叹其卑微之身, 流离他乡。其不通之处在于作诗之人乃姬周之脉,请兵于邶伯卫公,何其自比卑微? 左氏春秋:桓公六年有“北戎伐齐,齐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 。 以此文脑补本诗,诗人当为东邑之公子。这也是春秋时期的常态, 公伯为君,坐镇都邑,公子公孙出将入相,史书一概记为”子x“, 公子公孙也。诗经中王是周天子,伯则为公侯君子,一方之主也。邶地则邶伯卫公也,其弟分封邶地卫地之小邑为叔,叔伯之子则为”子“。围绕血缘家族,伯叔子共同组成西周社会的权利核心。

解读第四节诗,关键是最后一句“褎如充耳”。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百度百科如此注释:”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有汉代文物图(上图),充耳乃贯穿耳垂的玉器或骨器。说文解字注有“唐風羔裘傳曰。褎猶袪也。蒙上章言之。褎引伸爲盛飾皃。邶風傳曰。褎如、盛服皃”。杨伯峻注春秋左氏传有“ ‘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十二年《传》‘有如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河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大胆的猜想一下, 诗人是不是也暗含了“有如充耳”之意?全诗结句可解读为: 叔啊伯啊,你们盛服褎褎,有如充耳琇莹,不知你们是否充耳不闻,请充耳鉴之。充耳词义双(三)关,字面盛赞叔伯之华服神采,实则愤怒以极的鞭挞:吾姬周血脉多日于水火,其充耳之不闻, 老天有鉴!词义三关,情景心绪交织,愤懑之情益增,益久,隐隐有以景结情之风。修辞之精妙,绝尘于诗三百。

玉在于西周,就是等级的标志,佩玉的多寡和形制代表了其人爵位。虽然还没看到充耳和爵位对应的文献, 以其佩戴于头部之显赫,其取意瑱听,跟天子冕旒之取意蔽明相匹。毛傳有”天子玉瑱,諸侯以石“可为一说。 佩充耳者,莫非天子大君也。旄丘中充耳之词,充分确定了“叔兮伯兮”的身份地位,也间接说明了诗人本身。

此时再来回顾“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似乎跟结句的契合度有些问题。首联自伤,尾联声谴,而修辞则双关二意自为对比,即充耳华服之自得和充耳不闻其水火之比。 自伤之词跟盛服充耳之间看不到具体物与物或意义上的契合,跟全篇其它三节修辞之环环相扣,节内相互映照完全不同。更不用说诗人乃心怀一方,心高气傲之公子公孙,来请兵而不是行乞。宗子可窃符救赵,椎杀晋鄙,而绝无匍匐跪地,哭诉陈词之情。纵观此联的传统解释,乃以今人常人之情和现代的写作方式来反推周人之情,周人之笔法。

穆天子传有“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𢀄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器服物佩好无疆”。以石铸器为何物?今之玻璃,古之琉璃也。玻璃琉璃皆取玉旁,在古人看来,它就是玉。器服物佩则是使用方式:所铸之器器于服,所铸琉璃之物物于佩,为其无疆者也。康熙字典有 “周禮·地官·司門:幾出入不物者。【註】不物,衣服視占不與衆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物者,以物缀衣佩身也。不言而喻,琉璃唯天子无疆所用也。康熙字典“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 此丝绳贯玉可否也是琉璃之玉?

李丽红所著的琉璃古风 琉璃器与文化之特色记载了一个琉璃起源的传说,商代穿行沙漠的商队,营地篝火练成琉璃。因商队常年跋涉于荒漠,命之“流离”以寄情。无论此传说之真伪,西周金文里普遍同音假借,流离,琉璃互为假借并不稀奇。汉书 西域传上有“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 是假借还是本字已经分不清了。

对照诗中结句,琉璃和充耳互偶自洽,字面珠玉,实各指诗人和叔伯本身。李书指出最早商代中期青釉印纹尊上有五块深绿琉璃釉。其后多地西周墓葬则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琉璃珠和琉璃管,琉璃珠“一般在2毫米至8毫米左右”,“其孔一般都比较大,而小孔的孔又显得特别的小”,作者肯定的说“西周琉璃无大器”。这也是跟生产水平相关的。琉璃需要1200度的高温,这只有在战国冶铁时代才成为现实。西周时期大概只能局限于极小的坩埚里炼铸“流离之子”。“琐兮尾兮”,最可能的形态就是细小的琉璃珠和琉璃管了。可参考中国古代琉璃—不一样的烟火一文的西周琉璃珠串图还有战国时代琉璃耳瑱-充耳图。战国时代,出现大型琉璃器,更为精美,也不稀缺了。即便如此,琉璃为皇家专用,也是与和氏璧并举的稀世珍宝“隋侯之珠”,多多少少揭示了琉璃的起源和高贵。

随着战国琉璃器的普及和大型化,琐尾淡出,其细微琉璃珠的本意也消失于尔雅说文后汉书·仲长统传·述志诗有“古来绕绕,委曲如琐”,镂玉为连环叫琐,后以金属为之,作锁。说文有“鋂:大瑣也。一環貫二者”。 不难看出,大概率西周时期的琐乃一线穿孔的琉璃珠。从”琐兮尾兮“来看,尾是琉璃管的概率很大,其音通假“围”,以示其形。联到“玦”字, 好像更有道理了,LOL。“琐尾”也强烈暗示了其附着于丝线式的姬周血脉和小邑小邦的关系。

纵观旄丘之第四节,琐尾之玉契合于充耳之玉,琉璃呼应开篇之葛,且为同音双关:叔啊伯啊,琐尾虽为小邑,大家同为围绕于周天子的血脉。汝日日华衣盛服如充耳,岂充耳不闻吾之于水火!其字面之冲淡,景色之华丽,积怨其干云也!

邶风 旄丘
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琉璃充耳

CC BY-NC-SA 4.0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One thought on ““邶风 旄丘”新探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