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工作的产物,也作为软文推出,题目是人人都来玩儿视频:“视频技术的变革(1)”。 本篇略有改动。
视频通信,听起来就很vintage,视频直播,则热闹年轻多了。
没错,大众的直觉一点都不含糊,商用视频通讯最早1964年就由AT&T推向公众,在纽约中央车站,华盛顿特区和芝加哥建立视频电话亭,供大众使用。
而大众化视频直播,要到了1993年,一个叫Severe Tire Damage的乐队,在鼎鼎大名的Xerox PARC实验室的帮助下,利用Mbone技术,向互联网做了史上第一个直播,号称用了“整个互联网一半的带宽”。之后才是1995年的Realnetwork,以及其后的Flash, RTMP,HLS。
Flash,有关注技术和网络的都知道,是乔布斯向Flash发出了死亡通缉令。知道甚至还用过Real的,得是恐龙级大叔大妈了。那时大家对streaming流媒体播放并不敏感,更无自媒一说,即使你自媒了,也没有人知道到哪里去看“自媒”。可惜Real虽然有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频流媒体技术和服务,大多时候,网民只是用Real听听声音而已。
作为一个技术转销售的“技术资深人士”, 经常会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个大众热点:技术的特点,市场的成熟度和热点。
直播市场后发先至,2016年的调查近一半网民都接触过直播了。2016年下半年开始,各大直播平台月活用户数呈现了下降趋势,已然未老先衰。到了2018,已经开始需要靠“冲顶大会”来续命了。可以断定,冲顶第二次高潮后的一地鸡毛,直播业才有机会回到常态,业绩数字完成去杠杆的过程。潮水落去,烧完钞票,真正耕耘的企业才会显露出来,那个时候还存留在市场上的服务和企业,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互联网的节奏基本上是半年中场,一年大结局。我给直播业冲顶热潮的终点也就是2018年尾,2019年头了。
通信市场,一直默默无闻于大众市场。除了微信,有如春雨润物,悄悄潜入每个人的手上,发发信息,偶尔看看视频,语音一下。其他的巨头无论阿里还是小米,虽然都有巨资投入,在消费者市场上也是只听声音,不见结果。
通信市场的排他独占性,传统的通信厂商深得其味。通信就是联通你我,几个行业巨头定好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垄断工具就是“协议”和“兼容”。即使有IETF的国际标准,巨头们仍旧不改痴心,互相在在“协议”和“兼容”上给对手使绊子。很不幸,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百年老店的”巨头“们纷纷消亡,只剩下寡头和华为中兴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通信服务,以及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原则更降低了传统通信厂商的对用户,对所提供服务的”可控性“,沦为笨水管(dumb pipes)。
互联网玩儿的是“粉丝”,先入为主,只有市场的垄断,而没有技术
的垄断(互联网的根基就是技术开源)。互联网服务商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三的局面。谁在第一时间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后加入的消费者不得不也选择第一,成为一个正反馈。否则你的亲朋好友都在微信,你一个人玩儿谷歌hangout,这就不是通信了,连自嗨都算不上。传统的通信厂商,以技术垄断的思维收取溢价费用,在互联网市场溃不成军,就不足为怪了。
传统意义上,视频只是通信领域里微不足道的一块细分市场,无论视频设备,还是视频服务的收入都可近似于零。更不要说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微信,hangout,脸书的messeger, whatsapp,Skype, line….。
只有业内人士才熟知的传统视频通信厂商有宝利通,思科,华为,中兴也只涉足于企业市场,而且岁入已经呈现递减状态,头羊宝利通于2016年退市成为私募企业。国内小鱼在家脱胎于中国宝利通的人马,试水消费者市场,还没听到响声,就转型回小鱼易连-企业市场了。
通讯和视频通信市场就这么不堪么?
互联网第一巨头腾讯,起于QQ,盛于微信,其核心功能就是通信。阿里,网易,小米无不时刻在探索推广自己的通信服务,更无须说还有一堆二线的服务商。只有百度这个以数据起家,满脑子搜索,数据,AI的巨头没有涉足通信。这一点百度没有向大师兄谷歌学习。谷歌在通讯的领域大招不断,从底层技术的研发和开源,到通讯服务hangout和youtube的推陈出新,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脸书messenger也是不断的开疆拓土,努力拓展。有意思的是,在海外,巨头和资本对通信的兴趣远远大于直播的兴趣,和中国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
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功能各异,适用地域和场景不同,质量参差不齐-反正都是你的网络不好,有收费的有免费的,消费者也只好随行就市,多装俩应用。最差的结果,至少你还有电话号码。。。
今日,通信市场从全球看来还属于万马奔腾,跑马圈地的阶段。而针对特定地区和国家,往往已然是某家互联网服务商一支独大了,如中国的微信。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的通信,虽然深入人心,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 诸多服务商怎样互联互通?用户难道永远需要装四五个通讯应用么?更不要说”网络中立性“立法被废除的趋势出现在美国。
- 隐私如何保证?有兴趣的可以搜索关键词“李书福”+“微信”
- 互联网通讯的法规何时完善?2014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订立的“网络中立性”立法,到了 2017年12月14日被废除。其潜台词就是笨水管们可以变成“聪明的水管”了,宽带运营商如at&t可以对不同的流量差异化收费。
举个例子:用hangout,流量算在包月流量里,而微信流量都要额外收费。现实版是另一种形态:免流应用,在中国已经铺天盖地了,最火的是某讯的“大王卡”。“聪明的水管”会极度扭曲用户的选择偏好,除了俺这等顽固不化的,死活不“大王“免流的,该用微博就不朋友圈,喜欢网易音乐云就不装qq音乐,爱奇艺有好片就买一个月,而无需xx视频包年。现实世界是,大多数用户很难不被”免流“所左右。
传统的电话运营商,基本沦为笨水管,无论在其4G,5G网络/水管之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连看一看的兴趣都没有。即使在去”网络中立性“的潮流里,貌似给了宽带运营商新的权力,殊不知用户完全掌握在互联网服务商手上,选择的权利也在互联网,而不在”聪明的水管“。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个普通消费者,似乎只能随波逐流,跟随大众的取舍而选择自己的通讯应用。
而作为一个有规模,有责任感的企业,一个机构,怎样选择或者搭建自己的通讯服务,服务于内部沟通,服务于公众和客户,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 投巨资建立传统的通讯网络,能用几年呢?你和你的客户每天诸多的沟通有百分之几还依赖传统的电话和宝利通完美的视频会议呢?平均下来,¥/信息, ¥/一分钟视频的价格是多少?
- 接入互联网巨头的通讯应用。即使你是大型机构,你跟互联网巨头议价和协商的能力有信心么?巨头能为你的特殊需求做定制的开发么?巨头提供的通讯服务可以嵌入你的业务应用么?给你的是“互联网化的价格”, 还是先免费上船再买一堆船票的“诱导价格呢”? 更不用说这些巨头都是很”AI”的公司,对你所有的数据都有无比的兴趣。
- 新的法规,如“网络中立性”的对你客户的冲击?会不会因为你选择了“x信”,你的客户不能免流而投奔你的竞争对手?
- 固执的客户因为不喜欢“x信”, 而放弃你的服务,转投你的竞争者?
这个问题可以列出一大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名单会一直有增有减。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