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看Anil Dash的博客,就如这一篇。时而细细的抚摸着互联网的脉搏,突然又将互联网的部分解剖开来;时而跳动在最潮的浪尖,一转身也可以回到互联网的侏罗纪。大洋彼岸的互联网已经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的互联网任重道远仍然踯躅在原始的丛林里。就像本篇,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chapter3, 从人工到机器再到人工,而看看国内,大部分的站点甚至还未明辨人工还是机器方法区别。同发译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56852/66168?yeeyan=1
人类创造的web,但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构建web的内容的权利, 而把它留给了软件。 此种现状可能会改变。
- 本周全面推出了新功能-列表(Lists)。 列表,可以让你列举了一些你所跟从的Twitter用户,然后轻松地阅读这些帐户的更新。 其他人可以查看您的列表,也可以选择订阅它们。 不仅如此,名单也可用被其他应用程序所使用,修改和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名单可以看成是给任意实时网络的聚合(feeds)打的一个标签(Tag) 。 我刚刚添加的列表作可以被看做是描述我的twitter聚合的一组标签。
- 共享聚合的(非实时)早期概念来自提纲,并由 的工作创造出了OPML。 虽然最初设计它的作用是交换提纲,OPML已经变成了用于共享任意聚合的最流行的方法。 (尽管专业计算机人士仍然诟病OPML的技术问题,就像丘吉尔的对民主的评论-这是最糟糕的形式,除了任何其他的可选形式。)有意思的是,这个协议用在twitter类似的实时聚合是,竟然不用做任何协议的改变。 事实上,在几个星期前,我曾将150个所跟随的聒噪,无足轻重的Twitter用户转移到了谷歌阅读器,将他们输出成OPML文件。 Twitter开始变得更令人愉悦,同时我仍然可以保持跟踪那些用户的动静,点进谷歌阅读器就成了。
- 名单有一些特点,比看起来还要有趣;我们可以把这些当成列表的定律。 首先,你必须登录一个有效的Twitter帐户才能创建它们。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非常重要的。)其次,将一个Twitter的用户加入你的列表,你将在查阅该列表的时候看到该用户的更新。 将账户认证和关系的绑定 ,是一个减少垃圾邮件的好方法。
- 最早的分类组织网站的内容的方法之一是人工编辑目录。 类似开放式目录项目(Open Directory Project)的计划依然存在,但该模型侧重于定义主题和结构,以及为所确定的编辑确定各自的编辑权限。 这跟默认公开编辑权限的项目-比如维基百科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能是“编辑的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web时代的重大的区别-从来都不缺乏人们贡献内容,区别是我们是否信任信任他们及他们产生的内容。同样,越来越多的提纲式的目录内容出现了,像已经停服Halley Suitt的十大主题,都是基于主题的聚合内容的思维。在任何情况下,试图招募一个编辑队伍去支撑不断成长的web被证明是注定失败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像美味(Delicious)的网站通过给网页或者帖子打标签所显示出的价值-一个新一代的目录已经显示出给所有的帖子打标签的价值,或者如我们所称,聚合。
- 谈到web的目录和列表, 我们不能不谈到雅虎。雅虎的原罪是在试图建立一个人工编辑的网站目录,在实现成为唯一成功的门户网站的不幸的目标之前,目录就是雅虎的标签。(即使到今天,雅虎一直维持了一个类似雅虎最初格式的目录页,即使这成了一个跟博客差不多的东西。)非但没有采用账户验证和关系绑定,以免网络垃圾压垮了网站,雅虎主要依靠向列表的公司收费,因而限制了它的功用。人工编辑目录差不多成了雅虎的脚注,也同时成了web历史的脚注。
雅虎的人工编辑这一历史的一个片段,是雅虎的Y!ou and Yahoo 项目。 一项市场推广并没有达成目标,这是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就像宏达电(HTC)这样陌生的品牌可以发起跟家喻户晓的雅虎差不多相同的广告 ,而且两家公司认为,他们的推广活动会产生反响。
事实是,如果雅虎想重拾作为web强人的形象,就应该好好刨根问底,考察一下人工编辑还是用户产生的目录。 回头看看10年前雅虎在其影响力的顶峰时期,就变得很清晰,非但不要试图强加给用户所谓的独特观点,,雅虎应该老老实实看黑客帝国的故事。不知道华纳兄弟或Wachowski兄弟(Matrix导演)是否会为此发许可,用这样一个主题来描述雅虎和谷歌的关系:人与机器,只有这样才才能激发大众的兴趣 。
正如Matrix最初为人类创造的,最后开始破坏人类,很大程度上, 雅虎又导致了谷歌 。 雅虎也许会很好得显示最人性的web的演化,应该是我们在一起紧密工作来组织好我们自己–一个碰巧非常适合被雅虎错误收购的Flickr和Delicios的项目。不知道雅虎的营销人员是否能接受的这个概念,围绕这个巨大概念的的确确存在着一个有趣的机会。
我们都有能力创造和交换不同的聚合,就像使用类似的Twitter列表的信息中心(hub)作为连接点。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提取的描述,从而形成关于个人聚合的标签云。 如果想采用分层结构,我们可以像维基百科网站那样延续目录结构而形成分层结构。 担心垃圾邮件?我们现在可以广泛使用认证系统及关系绑定,用以确定何地何人可以创建列表。从一个实时聚合的集合里集成分布式的内容的技术已经商品化了,而这在10年前是出奇的昂贵。
总之,我们可以借鉴Twitter的列表来让一个构建网站的原始方式起死回生:人工编辑目录。 在浏览照片和网页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点击作者或者社区生成的标签,以同样的方式浏览聚合也将是颇具价值和益处的。 交换这些数据的开放格式和 API已经存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一些企业的黑客建立类似的工具,让我们重温了Web目录。 我爱计算机和机器人,但我更爱的人类,我们应该能更好的互相指引,彼此引领到那些最有趣的聚合内容。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任重而道远。
谁这么累啊?yahoo,twitter?不会是俺?
人工目录我看是玩不转了,注定要被淘汰或者小众化。
google的搜索结果尚不能让人满意,常常搜不到要搜的东西;twitter你永远控制不了你follow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所以按目前的现状,很难高效地利用所有你follow的信息。要是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不知道能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呵呵。
那几个矛盾总结的很精当, 但是人类就是要在矛盾和解决矛盾中生存和进步啊。毕竟Lists比过去有进步了,杂乱无章的twitter第一次有了一点点结构化和内容的整合,无论它是机器带来的还是人工添加的。路是一步步走的,回想1998的谷歌,跟现在的谷歌,一个天一个地的比喻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