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正韵

15Dec/20

漫谈音韵的历史研究

音韵有两个层面 第一韵律, 即音韵的规律,可以用于各种发音(语言). 基于中文的韵律可以应用到英文,阿拉伯,拉丁,斯瓦西里。。。当然以中文韵律用于英文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每个语言具体的发音的音素和其词语的组合各有规律,有可能有些汉语韵律根本就无法在英文中达成。而英文自有的特点,也可能存在一些汉语韵律所未发现/不可能具有的韵律(foot, alliteration,assonance, consonance, 似乎也就押韵于长词的中间的consonance这种形式在中文诗里没有,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就是双声和叠韵)。只有充分的最大程度表现了该语言的韵律才是最适合该语言的。 汉语韵律基本被唐人发明殆尽,有宋之后尽衣钵于有唐。直到民国新文化运动,才开了韵律的新天地,自由体(对应于西语,就是音步自由了)加押韵。可惜并不好玩,所以新诗热闹一阵就淡了。要么我入乐唱歌,要么我继续走唐人之路,时至如今新诗是最不受待见的了,或者说完全隐身于歌。 第二就是具体的字词和发音音素构成。中文音韵的历史争论,无非就是当下的语音跟历史有了变迁,而我们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作品又定义了诸多字词的韵脚,这个古今矛盾自有宋以来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口头语言偏离了古文字产生时的发音了。 古文字始于甲骨,从周代开始普及,现存诗歌也始于周代。所以音韵和字词的对应始于周代,对应于皇家国都口音。中国历史周秦汉唐,都关中,口音有时间上的迁移,但是发音大概率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基于关中的腔调。周秦汉唐1800年,除了乱世列国时期,新朝起始之时总有些音韵的争论(大都是一帮南人入太学后的争论),从不见有人争论于训诂之学,因为没有必要:你到碑林看看十三经和春秋三传以正字词,听听长安市井以正发音,一切都有标准答案。 训诂之学于宋朝兴盛,无他,都城口音成了河南话,跟唐韵长安话不大对得起来了,而宋人踯躅于盛唐雄文,不能发明纳新。再后都城迁杭州,迁北京,这音韵就乱的一塌糊涂,训诂也成为显学。一句话总结:越重视训诂的人,大概率成长于远离长安的地区。近代广东经济人文始兴,训诂之学大盛就是一例。之前是吴越地区。 类比于英文,其发源于三岛,杂糅海量的外来语,是标准的音素拼写文字,理论上其发音的传承应该有序无误。这么个语言短短200年流传于五洲,各地英语口音之诡异和多样已经不遑论述。如果三岛隔绝于世,世界人民研究原始英文的标准发音,取样于北美,南非,印度,新加坡,澳洲,还有学过英文的日本人/日文的英文外来语,法文/西班牙文里的英文外来语,得出的英伦三岛标准音会是什么样的,切不说三岛口音尚且不尽一统。 这就跟一些人研究古汉语,选取的语言样本地区都是古时的天涯海角和海外,独独不考虑中原腹地,尤其是朝堂京畿的发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