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春秋左传

18Apr/23

知,先秦起誓也

郐风隰有苌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知之金文不明,说文之象不明,这个先秦的常用字在金文篆文中尚未得到发现证实,说明大有隐情。若以秦系楷书观其象,乃矢(誓)于坎穴烈祖也,即新君于国人国族之盟誓,相类诸侯之侯字乃盟于广,即于地之盟,以地之盟,以地为质为主起誓也,繫辭“廣大配天地”,疏“大以配天,廣以配地”。知侯之别在于起誓之神主不同也,反映了古人亲疏内外有别也。知字乃数人起誓于庙,见证于烈祖亡君的意思,所以后来衍意为知道,数人盟誓,其人“知人”也。 僖公九年“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公謂公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乃对大雅皇矣诗句的解读,所谓的君子不党即君子不盟不知也,不識即不淫祀也,識,伐言之言也,言乃坎穴之命,烈祖之志也,伐言之言乃求祝烈祖而得其言也,也指这个过程,后衍意为认知,知道之意,皆从此象得来,“君子和而不同”乃”不知“之异辞也,文中“公子谁恃。。。亡人無黨”之辞就是诗中“不知”之具体释读。大雅皇矣的哲学含义似乎是君子只可听从上天大地的旨意,不可妄自谋天下之事,即不知也,这跟马太福音“我们看见主关于起誓的新律法:什么誓都不可起。国度的新律法,禁止国度子民以任何方式起誓,不可指着天,指着地,指着耶路撒冷,或指着他们的头起誓。因为天、地、耶路撒冷和他们的头,都不在他们的支配之下,乃在神的支配之下。我们不该指着天或地起誓,因为天地不是我们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该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那是大君王的城,不是我们的领土。我们甚至不该指着我们的头起誓,因为我们『不能使一根头发变白或变黑。』这一切东西-天、地、耶路撒冷、甚至我们的头发-都不在我们的支配之下。我们算不得什么,我们也不支配什么”之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经中多有知字,伏生尚书也有多处言知字,皆盟誓起誓之意,唯大诰君奭”不知天命不易“和無逸“”先/无知稼穡之艱難“之词似乎不能完全确定以起誓解读,诗书本身皆词奥义深之文,且语用也是多意且不断变化的,或有高人可解此辞?也许“不知天命不易”就是一句高深的哲学思辨:不要发誓于天命,以为天命不会变换,换而言之即天命有易,作为君王不要听到天命后就起誓于天命,天命可听顺而不可誓也,即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意思;譬如召诰”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之”不敢知曰“即我不敢发誓说;周易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以起誓解读就很合理,圣人即明君也,起誓即率众臣谋定国策也,君臣盟誓,国策乃成,此语言谋国策者应当守中,有进有退,有阴有阳,不可一味采用阳亢之策;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即乾元之要乃起誓定国策也,而功成则需要坤来达成,乾誓反映了易的核心理念:万物变迁,君王要在开始就谋定誓国,即太祖之谋也,以今天的思维来讲就是在开始要谋划制定策略方案,而坤成的方法就是简和能,简,庙祭也,君命也,此简书之谓也,即策书,简策一意也;能,上下俾私于祭也,君子率同国人全力以祭之象,简能即古人所言”在祀与戎“也。 春秋左传具上下文就比较容易理解知字之用,如隐公五年”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鲁隐公与宋君有”知“,其盟誓之细节一定有敌师及国必救的条款,未及国所以鲁隐公言”不敢知“,即不敢践诺也;隐公七年”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即陈郑之盟有救乱的条款,知乱即盟誓陈乱之应对措施也,且以大子忽的婚姻作保;桓公五年”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乃纪与齐郑签了城下之盟;桓公六年”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乃季梁不赞同隨君之策,不与其盟也;桓公十二年”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之辞明矣,”未可知“即未可盟,条件没谈好,宋鄭之盟不得成也;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此文乃言雍姬承担类似小君的职责以备郊宴,”知之“即事此郊享,知字也暗示了雍糾以伪盟来诱祭仲赴宴,但是雍姬并不知道郑伯之命,所以雍姬告母告父之辞皆其疑点“吾惑之”也,盖雍姬只是知道要操持此郊宴盟会而已,但是种种迹象让雍姬起了怀疑,此“知之”句法于“饮之食之”类同;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于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于陳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也是“知之”,乃祭仲相郑子立位也,立位之重乃新君与烈祖大夫们盟誓,知也,齐侯会盟于首止,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绘,首止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8公里周堂镇乔寨村附近,其卫地与陈郑相接,实际情况很可能是祭仲与子亹一起告祖出行,以郑臣之首赴盟。途中祭仲越发忌惮齐侯而托词不前,当听闻子亹被杀后就立即赴陈迎新君而”知之“。从逻辑上讲,子亹未亡,祭仲何从迎立新君。所以祭仲称疾不往,乃其避会盟齐侯而驻足于近左某地也,非赴陈以迎新君。祭仲之辞之事国人不知,皆言祭仲忙于“知之”,所以不能赴齐侯之盟而免灾,祭仲装傻说:太对了,实际情况乃祭仲以会盟之事出行,途中变卦,最后灵机一动以迎立新君成此行之功而归;僖公四年“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乃言重耳夷吾于申生盟誓弑君,此乃骊姬欲置二公子于死地也;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乃言戎事必出祖盟誓,即”鄭必知之“,郑君卿士大夫和出征将帅必盟于祖以言此征伐的目的,计划,人员和决心,如果郑师其行迹无所,即没有具体的目标,首鼠两端,说明此师有它心了,此征千里,如此重要的国事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可以决定的,必然谋于祖盟于祖,郑君卿士大夫皆与盟,即“其谁不知”;文公十六年“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乃言宋昭公告庙出祖也,且宋昭公知道王姬夫人欲除自己而告此情于祖,与其臣为誓,王姬祖母欲除昭公之心宋人皆知,”公孫壽辭司城,請使意諸為之。。。雖亡子,猶不亡族“之言即此情,王姬使昭公出国都而田猎,昭公已经知道其将亡,是亡于他国还是身死并不重要,皆为亡君也,而宋昭公性格刚烈,所以“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此知乃誓死也,其告庙作誓,其辞可想而知,其情有甚于”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乎?!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乃明文也,”未可知也“言尚未盟誓,盖”聽誓“之后,众人要一起宣誓,即”戰禱“,戰禱时皆下车也;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似乎是今意知道,也可能是古意为誓,于此文即相此饮食盟誓之事,于”雍姬知之“类同;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言二人结盟也;昭公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之”故知“乃言旧盟也;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之知乃今意知道也,若以“過”之古意如说文“度也”,知过,即盟于法度国度之意,从上下文观之,此解为似,可做一说。 有意思的是左传中君子所言知字者,大多当解读为今意:知道,不得以古意解读,如隐公十一年“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知禮”可解读为誓执于礼制,也可以今意知道解读,“知桓王”只能以今意解读,盖君子乃书传之人,不可能盟誓于古人桓王;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之知当解读为盟誓,即昭公盟于高渠弥-其所恶,此盟不善,乃高渠弥”复恶“之一也,最终昭公高渠弥皆不臧也;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乃今意也;文公四年“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乃今意也;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乃古意也,即践诺履命也,知命并非知道天命君命,君子立位而有命,知命乃践诺就义也;襄公二年”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為靈也“乃今意知道也。综观春秋左传中知字为用,多以古意”盟誓起誓“为解,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起可能有今意”知道“之用,而左传中托君子所言大多以今意为用,可知左传作者,即托君子而言之人乃襄公或其后的鲁史官左氏(史)所注,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公子達曰,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之公子達很可能就是左传中诸多君子曰的其中一位君子。 正义“笺云:知,匹也”,匹有盟誓之意,九辫“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之匹指太公盟于文王也,匹之象重在双方,知之象重在其言。君子公族乃一国之本,若其昏庸不明,国之将亡也,若以古意解读,孺子新君即位时不能盟同于大夫公族,也是亡国之兆也。

24Nov/22

诗经之刺和左传之刺

魏风葛屦“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乃诗书易三经中仅有的两个刺字,其用与今日完全不同。刺乃谋伐朿之象,朿之象乃木之中一横两端有集束也,棺束之象,与束字当为异体,其双关暗喻君子国人及亡君之誓也,盟誓即对众人之约束也。同样,诗经中屡屡出现的棘字大多也是信守盟誓之意,双朿为信也。葛屦此字句言典册(褊)众志(心)乃盟誓之所以,瞻卬言以何(物,事,人)来盟誓于天,哪个神灵不去祭享?盟誓于天乃宗教之常事,犹太教的约柜就是存放以色列人与上帝之约的柜子,其宗教用意与本句相类。 春秋经僖公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楚人救衛“,其对应左传”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說焉,謂楚人曰,不卒戍也“,杀子叢以兑现(说)其誓言,所告楚人之语乃所违之盟誓:国子戍边,出则道祖于太庙国君,受命言誓,其誓不成,杀之言兑也,不成功,便成仁是也,春秋经成公十六年”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于苕丘,冬,十月,乙亥,叔孫僑如出奔齊。十有二月,乙丑,季孫行父及晉郤犨盟于扈。公至自會。乙酉,刺公子偃“,此言晋鲁乃平而盟誓,杀公子偃以成誓。公子偃乃郑人,此年“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即晋国集团与郑卫仇敌,鲁虽从晋伐郑,寡头季孙家却窝藏着郑人七穆之族,有二心也。季孙杀公子偃以示与郑国绝交,以令晋国相信鲁国之诚心也。 刺之谋伐盟誓,既指结盟,也指兑言,有意思的是春秋经两处言刺,皆言兑誓而杀,而左传两处言刺,则取今日之意,以尖锐直击也,如襄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可见经传所成之间隔有时,其语有变。

01Nov/22

左传之宋景公弗止公子地

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臘,十一分其室,而以其五與之,公子地有白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與之,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母弟辰曰,子分室以與獵也,而獨卑魋,亦有頗焉,子為君禮,不過出竟,君必止子,公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弗聽,辰曰,是我迋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迋吾兄也“即令我兄出亡之意,非诳骗之意。迋与匡之象相类,一言令王(主)出亡,一言出庙而行王道,有微妙的分别。后迋字衍意为欺骗,实乃本篇之误读也。公子地与景公之宠臣向魋有争怨,“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言景公本欲公平处置公子地分室之事,不想令公子地怒。公子辰宽言景公:哥哥你行的是君礼,公子地最坏不过出境亡国,到时候您一定会出言制止的,如此就可解兄弟之怨了。等公子地出奔时,宋公装聋作哑,因此宋公胞弟子辰说”是我迋吾兄也“-搞成这样,是我让吾兄公子地出奔了。以一母同胞之亲而不知宋君之心,荒废谏言,不仅仅是失望,更有恐惧,于是子辰也带着老二仲佗和石彄也出奔了。这件事反映了春秋兄弟不睦,纷争四起之象。 定公十年乃宋景公十七年,左传最后一年鲁哀公十八年即宋景公四十年。依十二诸侯年表景公卒于六十四年,景公以耄耋善终,必是有大智慧的人,其不阻止公子地出亡,乃其政治智慧的体现。春秋伊始,中原诸国开始父子相杀,兄弟相争,如晋献公杀群公子,郑文公杀太子等等。早就没有父子之情,棠棣之义了。宋国偏居一隅,兼有宋襄公式的保守传承,其兄弟传承,兄弟之义依旧保持而有别于中原诸国。但是在春秋晚期天下并争,大夫侵夺君子已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景公也不得不委婉地“逐群公子”以固君位,以保国本。公子地也许只是此事的缘起,但是景公和其胞弟子辰都深深的明白宋国风俗大易,再也不是曾经的宋国了。公嬖向魋很可能是年表景公二十五年”孔子過宋,桓魋惡之“的桓魋,公族国族不复,异姓家臣大夫握权也。

19Sep/22

宋襄公问吉凶于史興

僖公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于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古人信仰百神,以天地人三才为本。然天道仅为天子所官,是秘府之学。陨星云物,襄公问此天象于周史,的确问对人了,且春秋诸侯皆有问天命求鼎之心,在宋襄公来看,已经不算僭越之问了。然史興恪守其职,不敢与诸侯论道天机。诸侯所卜问,乃四望人鬼也,即地祇和宗祖,如周礼“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吉凶由人”乃吉凶出自鬼人之意,由,用享于坎穴之象,谋猷告祝烈祖也。所以诸侯盟誓,只能对社稷或烈祖,歃血为盟即与地祇为盟也,地嗜血。后世有指天发誓者,皆周礼失传不知其意者也。太阴,太阳乃阴阳之昭著者,即天道,“乾以易知”,易即时也,天,易,时皆上天之称和其特性,周易之法乃观象蓍龟而求卜时事之易也。此法无需观天,以地之灵物蓍草龟壳成象而卜问。 左传录此异事,如齐桓受胙,晋文请隧,楚庄问鼎,皆书其问鼎之图谋也。盖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皆待明君而强人自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