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方言只言片语

18Apr/23

知,先秦起誓也

郐风隰有苌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知之金文不明,说文之象不明,这个先秦的常用字在金文篆文中尚未得到发现证实,说明大有隐情。若以秦系楷书观其象,乃矢(誓)于坎穴烈祖也,即新君于国人国族之盟誓,相类诸侯之侯字乃盟于广,即于地之盟,以地之盟,以地为质为主起誓也,繫辭“廣大配天地”,疏“大以配天,廣以配地”。知侯之别在于起誓之神主不同也,反映了古人亲疏内外有别也。知字乃数人起誓于庙,见证于烈祖亡君的意思,所以后来衍意为知道,数人盟誓,其人“知人”也。 僖公九年“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公謂公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乃对大雅皇矣诗句的解读,所谓的君子不党即君子不盟不知也,不識即不淫祀也,識,伐言之言也,言乃坎穴之命,烈祖之志也,伐言之言乃求祝烈祖而得其言也,也指这个过程,后衍意为认知,知道之意,皆从此象得来,“君子和而不同”乃”不知“之异辞也,文中“公子谁恃。。。亡人無黨”之辞就是诗中“不知”之具体释读。大雅皇矣的哲学含义似乎是君子只可听从上天大地的旨意,不可妄自谋天下之事,即不知也,这跟马太福音“我们看见主关于起誓的新律法:什么誓都不可起。国度的新律法,禁止国度子民以任何方式起誓,不可指着天,指着地,指着耶路撒冷,或指着他们的头起誓。因为天、地、耶路撒冷和他们的头,都不在他们的支配之下,乃在神的支配之下。我们不该指着天或地起誓,因为天地不是我们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该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那是大君王的城,不是我们的领土。我们甚至不该指着我们的头起誓,因为我们『不能使一根头发变白或变黑。』这一切东西-天、地、耶路撒冷、甚至我们的头发-都不在我们的支配之下。我们算不得什么,我们也不支配什么”之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经中多有知字,伏生尚书也有多处言知字,皆盟誓起誓之意,唯大诰君奭”不知天命不易“和無逸“”先/无知稼穡之艱難“之词似乎不能完全确定以起誓解读,诗书本身皆词奥义深之文,且语用也是多意且不断变化的,或有高人可解此辞?也许“不知天命不易”就是一句高深的哲学思辨:不要发誓于天命,以为天命不会变换,换而言之即天命有易,作为君王不要听到天命后就起誓于天命,天命可听顺而不可誓也,即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意思;譬如召诰”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之”不敢知曰“即我不敢发誓说;周易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以起誓解读就很合理,圣人即明君也,起誓即率众臣谋定国策也,君臣盟誓,国策乃成,此语言谋国策者应当守中,有进有退,有阴有阳,不可一味采用阳亢之策;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即乾元之要乃起誓定国策也,而功成则需要坤来达成,乾誓反映了易的核心理念:万物变迁,君王要在开始就谋定誓国,即太祖之谋也,以今天的思维来讲就是在开始要谋划制定策略方案,而坤成的方法就是简和能,简,庙祭也,君命也,此简书之谓也,即策书,简策一意也;能,上下俾私于祭也,君子率同国人全力以祭之象,简能即古人所言”在祀与戎“也。 春秋左传具上下文就比较容易理解知字之用,如隐公五年”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鲁隐公与宋君有”知“,其盟誓之细节一定有敌师及国必救的条款,未及国所以鲁隐公言”不敢知“,即不敢践诺也;隐公七年”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即陈郑之盟有救乱的条款,知乱即盟誓陈乱之应对措施也,且以大子忽的婚姻作保;桓公五年”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乃纪与齐郑签了城下之盟;桓公六年”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乃季梁不赞同隨君之策,不与其盟也;桓公十二年”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之辞明矣,”未可知“即未可盟,条件没谈好,宋鄭之盟不得成也;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此文乃言雍姬承担类似小君的职责以备郊宴,”知之“即事此郊享,知字也暗示了雍糾以伪盟来诱祭仲赴宴,但是雍姬并不知道郑伯之命,所以雍姬告母告父之辞皆其疑点“吾惑之”也,盖雍姬只是知道要操持此郊宴盟会而已,但是种种迹象让雍姬起了怀疑,此“知之”句法于“饮之食之”类同;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于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于陳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也是“知之”,乃祭仲相郑子立位也,立位之重乃新君与烈祖大夫们盟誓,知也,齐侯会盟于首止,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绘,首止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8公里周堂镇乔寨村附近,其卫地与陈郑相接,实际情况很可能是祭仲与子亹一起告祖出行,以郑臣之首赴盟。途中祭仲越发忌惮齐侯而托词不前,当听闻子亹被杀后就立即赴陈迎新君而”知之“。从逻辑上讲,子亹未亡,祭仲何从迎立新君。所以祭仲称疾不往,乃其避会盟齐侯而驻足于近左某地也,非赴陈以迎新君。祭仲之辞之事国人不知,皆言祭仲忙于“知之”,所以不能赴齐侯之盟而免灾,祭仲装傻说:太对了,实际情况乃祭仲以会盟之事出行,途中变卦,最后灵机一动以迎立新君成此行之功而归;僖公四年“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乃言重耳夷吾于申生盟誓弑君,此乃骊姬欲置二公子于死地也;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乃言戎事必出祖盟誓,即”鄭必知之“,郑君卿士大夫和出征将帅必盟于祖以言此征伐的目的,计划,人员和决心,如果郑师其行迹无所,即没有具体的目标,首鼠两端,说明此师有它心了,此征千里,如此重要的国事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可以决定的,必然谋于祖盟于祖,郑君卿士大夫皆与盟,即“其谁不知”;文公十六年“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乃言宋昭公告庙出祖也,且宋昭公知道王姬夫人欲除自己而告此情于祖,与其臣为誓,王姬祖母欲除昭公之心宋人皆知,”公孫壽辭司城,請使意諸為之。。。雖亡子,猶不亡族“之言即此情,王姬使昭公出国都而田猎,昭公已经知道其将亡,是亡于他国还是身死并不重要,皆为亡君也,而宋昭公性格刚烈,所以“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此知乃誓死也,其告庙作誓,其辞可想而知,其情有甚于”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乎?!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乃明文也,”未可知也“言尚未盟誓,盖”聽誓“之后,众人要一起宣誓,即”戰禱“,戰禱时皆下车也;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似乎是今意知道,也可能是古意为誓,于此文即相此饮食盟誓之事,于”雍姬知之“类同;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言二人结盟也;昭公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之”故知“乃言旧盟也;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之知乃今意知道也,若以“過”之古意如说文“度也”,知过,即盟于法度国度之意,从上下文观之,此解为似,可做一说。 有意思的是左传中君子所言知字者,大多当解读为今意:知道,不得以古意解读,如隐公十一年“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知禮”可解读为誓执于礼制,也可以今意知道解读,“知桓王”只能以今意解读,盖君子乃书传之人,不可能盟誓于古人桓王;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之知当解读为盟誓,即昭公盟于高渠弥-其所恶,此盟不善,乃高渠弥”复恶“之一也,最终昭公高渠弥皆不臧也;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乃今意也;文公四年“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乃今意也;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乃古意也,即践诺履命也,知命并非知道天命君命,君子立位而有命,知命乃践诺就义也;襄公二年”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為靈也“乃今意知道也。综观春秋左传中知字为用,多以古意”盟誓起誓“为解,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起可能有今意”知道“之用,而左传中托君子所言大多以今意为用,可知左传作者,即托君子而言之人乃襄公或其后的鲁史官左氏(史)所注,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公子達曰,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之公子達很可能就是左传中诸多君子曰的其中一位君子。 正义“笺云:知,匹也”,匹有盟誓之意,九辫“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之匹指太公盟于文王也,匹之象重在双方,知之象重在其言。君子公族乃一国之本,若其昏庸不明,国之将亡也,若以古意解读,孺子新君即位时不能盟同于大夫公族,也是亡国之兆也。

18Apr/23

猗为什么是反犬旁?

郐风“隰有萇楚、猗儺其枝”乃送葬之祭仪也苌楚乃大人之棺椁,隰乃坎穴墓穴也,猗儺乃其子孙猗儺以黻除其凶。猗之象乃坎犬以葬大人,以安其亡,奇旁乃亡人魂魄分离而云魂在天之象,而犬旁乃坎犬以象有保有安也。傩乃巫觋虞祝以除凶也。周颂潜”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之猗即”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求福之举。商颂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即猗與傩與,作猗作傩也,其祭祖之事也;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言介臣仅会坎犬祭祖有保而无它技,他的心会得到(烈祖)的休美福泽,他死去(如:跟随先烈)后会有空间(容),即有臧善终也,穆公此言其意心诚则灵。

05Jan/23

尸位素餐和曾侯乙之“金弹簧器”

百度百科: 尸位素餐(拼音:shī wèi sù c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  “尸位素餐”的原义是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后亦用作谦词,表示未尽职守;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含贬义。 上图乃出自曾侯乙墓的“金弹簧器”,湖北博物馆标注““出自东室,形似弹簧,用途不详”,东室乃曾侯乙的墓室,棺椁所在。被发现时,金弹簧器如图二被放置于一件装饰华美的方形漆木案上,经过科学检测发现,一种的确是金质,有两组;另一种则是铅锡合金,有十八组。从成分上看,金弹簧主要包括了87.4%的金子和11.3%的银,这462段金弹簧,其用金总量重达490.6克。 成语尸位素餐出自汉书.楊胡朱梅云傳“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百度的解释”指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后亦用作谦词,表示未尽职守“乃对此文,尤其是素餐含义的误读。尸位历来无歧义,主位之意,也有尸立而命之象,即主事。尸乃神尸,由人装扮,在祭仪中被视为神鬼而跟众人对话酬酢,一起完成祭祀之仪轨。若祭祖,一般由季孙扮尸,以之为祖鬼。召南采苹”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当太姜之祭,以齐女来扮武王妻邑姜之神尸;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鍾送尸、神保聿歸”则更为具体,描写了神尸于祭祖大礼中与众人一起用享而醉,并被送归的情景。素餐之今解,乃依汉书之文意揣测而得,谬矣。 素餐最早文本乃自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一诗言魏君葬礼悼亡而文意有变风之感,“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显然是怨词因而本诗被视为变风,此君不守周礼籍田之法,不率行耒耜之事,不奉四时之祭而不行田猎之围,竟然能府库充盈,此其非分之得,暴敛所得也,取字言君强取于众而非由周礼民意也。“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乃秉从上文文意,也是谴责魏君之语,更是全文的总结。素字音同“束”,于索当为异体,其象乃左右众人盟誓于祖本而后辈节节升高也,中部乃木和丝之合体,木言祭祖,丝部乃象征新君立位之盟誓:紧紧围绕木之本:師克盨蓋之素乃异体,上部一横两端有竖,乃盟誓之束信也,总之素之象乃众人于大遣奠盟同于太祖和新亡也,盟誓以承祖制法统。楚辞.九辫“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言素餐以託志,其意乃行素餐之仪轨以明继承法统之志也;孟子”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关联君子祭用和子弟忠君于素餐,且言国事孰大于此,非祀即戎事也;韩诗外传“君子聞之曰:「商容可謂內省而不誣能矣!君子哉!去素餐遠矣!」《詩》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謂也”,商容辞三公之禄位于周武王,此其”去素餐“之谓也,拒盟誓于武王而为其臣,不食周禄也;战国策.燕策“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辭孤竹之君,餓而死於首陽之山”言伯夷辞位而隐为“不取素餐”,其象甚明。风俗通义“曰:「相久忝重任,負於素餐,年漸七十,《禮》在懸車,頃被疾病,念存首丘,比自乞歸,未見聽許。州家幸能為,相得去,實上願也」”此言并举尸位素餐和久忝重任,其言俺虽素餐世宦之家,久不能承国之重任,因此求归隐,若以今解,则两语乃冗词也。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金弹簧器”很可能就是素的实物体现,两个“金弹簧”代表曾国太祖祖妣,即南宫适及其夫人,其余十八个锡铅合金“弹簧”乃曾国十八代国君也,世代曾君皆素(盟誓)于太祖和烈祖,最后一个”弹簧器“当代表曾侯乙本人,也有可能两个”金弹簧器“一个代表曾国之祖,一个代表曾侯乙自己,具体要看诸金弹簧器的形制和摆放等因素了。餐即粲也,意指福禄之返,实指祭祀之酒食,祭毕以胙肉分赐祭祀之人众。“不素餐兮“即不行盟誓于太祖,不奉牺牲而不得胙肉(赐福),乃诗者言此君不承祖制,虽奢靡以葬,终将不得食-亡人也需要饮食,后人祭祀所奉酒食即亡人之食。国风皆言悼亡送葬,魏风伐檀乃魏人送葬魏君时盖棺之作,伤感于礼崩乐坏,此乃春秋末世之象也。总之,素餐之素乃缠绕丝线于主牌粗大之根部以示佑护本基,盟于烈祖,承于烈祖,餐言餐烈祖,字用如“下马饮君酒”之饮yin4,即以酒食祭祀烈祖,意在禄位。素餐二字分别是祭祖仪轨中的两个场景,其象其意重在传承和禄位,兼祭祖之象。 再来看”尸位素餐“之素餐,素餐于汉书此文中指高位之家子承父业,有类先秦之官爵世代相承,乃素餐之制而禄位传家,成为门阀,朱云称这些世代官宦不为国不为民,但是为了不失其位,却无所不为。尸位素餐本意言禄位世代相传也。周礼.地官宗伯”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鄙人不仅仅是今语之谦辞,乃五百户之官,中级官员也。”鄙夫不可與事君“乃言不可依赖中下级官员来事君。由史记观之,本纪之下世家也,再下列传之人皆可视为中下级臣子,朱云欲斩丞相安昌侯張禹,称其鄙夫可也。汉书.雋疏于薛平彭傳“哀帝即位,徵當為光祿大夫諸吏散騎,復為光祿勳,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賜爵關內侯。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當。當病篤,不應召。室家或謂當:「不可強起受侯印為子孫邪?」當曰:「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餘罪。今不起者,所以為子孫也」言素餐乃职责也,绝非白吃之事,平当不欲受关内侯世家之封,因其自认已不堪丞相之职,若再进爵,其为罪也。可见汉制丞相之位已属素餐累世之门阀了,和上文丞相張禹被称为素餐一族相若。汉书.元后傳“河平以來,臣久病連年,數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言其承累世高爵却不能尽职也。 后汉书也多有素餐之词,但已经难以辩其意:指累世禄位还是如今语白白吃官粮,且有“天戒若曰:宰相多非其人,尸祿素餐,莫能據正持重,阿意曲從;今在位者皆如狗也,故狗走入其門”之词,既言尸禄,那么素餐不当冗言禄位了,看来到南北朝时期,尸位素餐之含义已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