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ed search or vertical search, getting hotter # 踏车在村里遛了一个小时,在通用电器的路边吃锦州烤串喝粥,爽啊。 # http://twitpic.com/biym1 – 凉水河边的树蝉 # 河边读书之一:博客和电视的鸿沟是交互的双向性和传播单向性。但是当博客的访问量到达一定规模,博客和电视趋同。 # 众多的社伕发革——庘陋奴隶刢、女权运劢、庘陋殖民刢呾环境保护主丿的诞生——都始亍公伒的讣知呾参不。政治领袖在此类运劢丨彽彽是跟随考耄非领寻考。真正的领寻考是科学宧、工程师 # 刚刚发现,#googlereader 也不能访问 #technorati了, 难道我成了告密者? # 庆祝一下,开博20天后,sohu的PR变成1了。 # 哈,Ittimes的姊妹网上http://www.itxinwen.com/的广告还在 # 在ittimes做了一个星期的免费#电子商务 软件广告,竟然一个点击都没吸引来。广告投放完全失败。 # http://twitpic.com/ba7tz –Read More…
从一个母婴类网站开始的臆想
偶然得知一个朋友利用业余时间跟别人合作一个母婴网站,网站刚刚开始半年多,正处于迷茫的坚持,坚持的迷茫阶段。看看alexa的统计,流量偏低,停留时间和PV都在1左右。 加大投资,吸引流量,对个体的投资网站经济上不是很现实,更因为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在没有稳固的技术特点和客户基础的情况下的爆发,跟超新星一样,闪亮过后,在瞬间消耗了不亚于太阳终生所放射的能量,失去对自身重量的支撑,坍塌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在我看来,创业初期的偏执和狂热已经减退,这个时期反而是创业网站的最美妙最关键时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远见,自身的商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个时期才会得到最真实的检验和发展。进一步创新,坚守一份信念,这样的故事在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发现。最喜欢的是维基百科的故事。 维基百科之父吉米·威尔士突发奇想,创建线上百科全书Nupedia,其内容是由各领域专家透过同行审评(peer-review)过程,检查确定后才发布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起来不过就是协同生产(collaborative production)在百科全书业的应用。在经历了互联网初期带来的共享热潮之后, 协同生产成为当时的热门互联网模型。 维基的第一名雇员拉里·桑格博士花了数星期的时间制定整个的流程,之后在2000年宣布了Nupedia的成立。令人意外地是在即使在招募到了第一批志愿者做顾问,以及相关的学者,进展异常的缓慢。桑格博士意识到流程可能是产生百科条目的绊脚石。碰巧桑格经人介绍,知道了维基这个小软件,就决定用维基这个软件来产生Nupedia的第一批文章。2001年1月10号,维基作为Nupedia的附属工程上线了 Wiki引擎,或称为Wiki软件,是指用来架设Wiki的软件。广义来说,即是一种软件能作为网络共笔,供网友自行编辑,并最终集合成完整的数据库。狭义来说,即是能达成维基百科样式的软件。世界上第一个维基软件由软件工程师沃德. 坎宁安于1995年创造。维基是夏威夷语,意思是“快”。 沃德希望创造一个用户易用的知识库, 帮助软件社区共享软件设计的知识和技巧。 维基软件和Nupedia最大的不同是:维基软件从设计理念就认定使用者是彼此互信的,所以舍弃了一般的协作工具里的复杂的角色认定和流程。打个比方,维基软件就像一个企业,董事长之下没有CXO们,更没有中间管理层,都是一线的员工。董事长仅仅需要定出公司的长期目标,具体的工作和管理都是每一个一线员工自我实现的。所有员工都是peer-peer的对等关系。从某种程度,董事长也不可独断专行,所有员工的民意可能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让我们记住个这个名字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第一个维基软件,还有其创造者沃德·坎宁安。 仅仅几周的时间,维基百科的文章数量就超过了Nupedia,到2001年底已经有15,000篇文章了,而且增加的速度还在加快。拉里·桑格认识到这个趋势,辞去了Nupedia总编的头衔,自封主组(chief organizer). 现在可见的原因,这个头衔在维基世界里是没有的,事实上拉里·桑格因为其职能的冲突及其对内容审核权利的要求, 在2002年3月被辞退了。Nupedia计划也于2003年9月26日中止计划。 在一个新技术出现后,如果最终被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影响力存在于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同样重要的是对生产的组织方式的影响。具体到互联网, 没有人现在就能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有一个结论性的论断,所有对互联网有兴趣的人仍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观察到的有以下几点 知识分享的成本趋近于零 传统职业领域出现大规模的业余化 组织的成本趋近于零,带来了传统上不可能组织起来的微小群落的繁荣。 组织形成的速度和组织行动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新型恐怖主义,闪客,众包(这个WIKI条目是我刚才添加的。。。) 搜索技术的普及使丰富性成为可能,并深入大众。也就是长尾。 在维基的故事里可以明显的看出技术影响的双重性, Nupedia的失败是因为它仅仅关注了生产方式–协同生产,而生产的组织形式还停留在上一时代–每个企业的核心就是由所谓的Org chart组织结构图和code of conduct行为准则之类。拉里·桑格花了数星期的时间去建立这些规则,最后在维基的实践中统统都抛弃了,Read More…
RT 无限风光在险路——阿帕拉契亚小径的传说
曾独自驾车在NJ寻找 A trail的痕迹,不料在NJ的那一部分都是平缓丘陵的样子,而且超出了时间预算,至今尚未得以踏上—准确的说没有踏足,因为DC-NYC-Boston-DC的往复车程已经数次穿过了A trail,但不知在何处何时。 得知这个小径是因为一个盲人独行A trail全程的故事,震撼和激励,长久不息。 以下皆为转载,原文刊载于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44480/50576 周末愉快! 原文作者:Megan Gambino 原文链接:Tales From the Appalachian Trail 译者:暖暖花园 作者:Megan Gambino 发表:史密森学会网站 时间:2009.7.14 全长2178英里(约3505公里)的阿帕拉契亚小径(the Appalachian Trail)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最长山间步道。它起始于乔治亚州(Georgia)的斯普林格山脉( Springer Mountain),沿途经过14个州、6个国家公园和8个国家森林,向北延伸至缅因州(Maine)的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尽管这条小径的长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仍有1万多人采用多次分段或一次性徒步的方式走过整个小径,这些人被称作“2000英里行者”。厄尔·沙弗尔是第一个不间断徒步走完整个小径的人,一场纪念厄尔·沙弗尔的壮举的“厄尔·沙弗尔和阿帕拉契亚小径”展览即将举行(10月11日全天,地点在史密森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花一些时间来回顾那些开拓者、纪录保持者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特色人物。 1.阿帕拉契亚小径的创始人 阿帕拉契亚小径源自于土地使用规划师本顿·麦凯(Benton Mackaye)的创意。麦凯就在距波士顿以西30英里处的马萨诸塞州雪莉镇中心区长大,所以他很熟悉山区。据登山者说,他第一次“摘顶”的是距新罕布什尔州怀特山脉只有几英里远的蒙纳德诺克山峰(Mount Monadnock)。190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和一位同学徒步走过后来成为横贯格林山脉的“佛蒙特州长栈道”。据说,麦凯当时正坐在斯特拉山一棵大树顶上,突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要是有一条小径沿着阿帕拉契亚山脉从缅因州一直绵延到佐治亚州该多好啊!《美国建筑师学会杂志》鼓励麦凯把他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1921年10月,文章《阿帕拉契亚小径——一个区域规划项目》发表,文中详述了麦凯的想法。他的阿帕拉契亚小径不仅仅是一条漫步通道,更是东海岸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目的地——一个能休闲娱乐、调整身心的好去处,而且麦凯超乎寻常地推崇它为“边走边看,所见一切皆是景”的小径。 2. 阿帕拉契亚小径的开拓者Read More…
无需翻墙苦,悠闲看technorati
Technorati, 玩博客的应该都知道。不应该的事儿也时常发生,没关系,今天您就来对了。 Tecnorati标准定义是博客搜索引擎, 经常也被归类到社会化网站。这么个地方, 自然被GFW和谐了。近日折腾google reader, 几番探索发现独家秘笈,可以不翻墙就访问Technorati的RSS, 堪比崂山道士的穿墙术。 下面是俺的google reader里的一点点截图。明白人一眼就明白了。把左面search/的后面替换掉, 替换成任何你感兴趣的关键词,这样你就从Technorati生成了根据关键词的RSS Feed. 试了一个中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在google reader中也运行正常,中文博客显示如常。